close

山城巷,一巷看懂老重慶(組圖)



幽深的山城巷。石庫門風格的建築。
矗立在斷垣殘壁中的法式塔樓。分料機推薦

重慶是山城,相信幾乎所有的重慶人和絕大多數中國人都知道。但重慶有個“山城巷”,恐怕就有好多人不曉得瞭。本期的“老煉閑遊”,就將與朋友們分享這條以重慶的昵稱命名的巷子。在那裡,不光能見識到山城重慶爬坡上坎的地理特征,更能夠體味到老重慶的風土人情與建築藝術,真可謂一巷看懂老重慶。

巷子

著名城市歷史專傢、攝影師何智亞先生在他的大型文獻攝影集《重慶老城》(重慶出版社2010年出版)中,對山城巷作瞭如下描述——

山城巷,原名天燈巷、天燈街。此巷上口是法國傳教士修建的仁愛堂和仁愛醫院。1900年法國傳教士在此巷坡上立桿點燈為路人照明,由此得名天燈巷。1972年更名為山城巷。山城巷是一條長長的石梯道,從南紀門起,石梯順著城墻內側朝通遠門方向一直上到領事巷。山城巷中段有一條支巷,支巷裡過去有體心堂、城南女工社、成德女中學校。山城巷上口就是有名的仁愛堂,1929年《重慶市區地形圖》上標註有“法國醫院”和“法國領事府”。

連接重慶上下半城的山城巷有兩個主要出口,一個在上半城,一個在下半城。為瞭充分體味山城爬坡上坎的地貌特征,老煉選擇瞭從下半城的入口進入。從中興路出城方向的公交站往下約50米,就能夠見到一個上書“山城步道”的小門,進門就能夠看到山城巷的路牌,沿路牌標識的“體心堂”方向往左走,就進入瞭山城巷。

房子

進入山城巷的序幕是一坡長長的石梯坎,而之後見到的民居建築,簡直就是重慶城市山地建築的袖珍博物館瞭——典型的吊腳樓、因地制宜的四合院、古老的石朝門、因陋就簡的“抗戰房”以及具有海派風格的石庫門建築,在這裡都可以看到。最洋氣的恐怕就是名叫“厚廬”的石庫門建築,它的門口有一塊黑底金字的牌子,上面說明——

抗戰時期,由於國民政府的統治中心移至重慶,大批政府要員、軍閥、買辦、地主等達官貴人也雲集陪都,他們大肆修建公館。這些官邸建築雖然量不大,但做工考究,與當時的普通民宅形成鮮明對比,在建築風格上有的模仿外國小住宅形式,有的還有地方建築特點。此宅為抗戰時期,四川軍閥劉湘下屬藍文斌師長官邸,具有上海石庫門建築的特點。

我搜索瞭一下藍文斌的歷史,這個出生於四川資中的軍閥,自1912年從蜀軍將弁學堂畢業到1931因“行為不法”入獄,其活動范圍大都在川渝一帶。1938年獲釋後即退出軍界下海經商,1947年曾當選國大代表。

從建築目前的格局看,原來應該是兩層,第三層是後來加上去的。它是名副其實的“厚廬”,從正面看,開間不大,進深卻瞭得,我轉到瞭小樓的後面,還看到一個不小的院落,石砌的門楣上,也刊刻著“厚廬”二字,與前面石庫門上的字應該出自同一手筆。

沿著山城巷拾級而下,時而是民間相擁的小巷,時而是一面為老城墻的半邊街,極具特色。

每每穿進一條與主道垂直的狹窄小巷,裡面都別有天地。一扇看上去年深日久的石朝門上,四個陰刻的大字已模糊不清,看瞭半天,連猜帶蒙地讀著“長樂永康”,想必也是當時的主人對未來生活的願景吧。而如今,刻在石頭上的文字尚且如斯,曾經的悲歡離合,也早已被歲月磨平瞭吧。

城堡

在石板坡長江大橋上,就能夠望見前面不遠處的懸崖絕壁上,有一片如城堡似的建築群。尖尖的房頂上,隱約可見有一個十字架,更添幾分神秘與異國風情。




這裡,就是何智亞文中所說的仁愛堂,分教堂與醫院兩部分。如今,經過翻修的教堂依然還在,而當年以法式建築為主的仁愛醫院,絕大部分已拆除,隻有矗立在殘垣斷壁間的塔樓還在,二樓拱形的窗戶裡還保留著精致的菱形木格窗花,與弧形窗臺上的花瓶式欄桿和窗戶之間的羅馬柱裝飾相映成趣。仿佛一個遲暮的美人,佇立於荒草與瓦礫之中。

碰到瞭兩個常來此遛鳥的老人,與他們擺瞭一會老龍門陣。天色突然有些陰暗,我趕快收起相機,迅速按原路返回,快到塔樓時,一隻黑貓從草叢中躥出,還沒等我叫出聲來,它倒尖聲尖氣地嚎瞭一嗓子。

本報記者 李煉 攝影報道

老煉提醒:

1.仁愛醫院舊址雖美,但蚊蠅密集。建議穿長衣長褲(特別是那種可將袖口與褲腳紮緊的)進入並糕點成型機帶上風油精。

2.殘垣斷壁雖拍出來很有感覺,但一定要註意大型攪拌機安全。(來源:重慶晨報)



本文來源:華龍網-重慶晨報

責任編輯:王曉易_NE0011
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dfv779vr77 的頭像
    dfv779vr77

    玉玉的購買清單

    dfv779vr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